首页 本院概况 师资队伍 规章制度 教学科研 党建工作 学风建设 合作交流 就业创业 资料下载 党史学习教育专栏
热门文章
推荐文章
礼敬师恩,踏浪逐光 ——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举办“致敬师恩,逐光前行”教师节征文比赛
发布时间:2025-09-15 15:44:06

礼敬师恩,踏浪逐光

——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举办“致敬师恩,逐光前行”教师节征文比赛

在感念师恩的温馨九月,为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,搭建学子表达感恩的平台,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于2025年9月10日至9月15日举办“致敬师恩,逐光前行”教师节征文比赛,参加人员为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部分学生。

活动期间,同学们积极参与,以文字为载体,真情书写与老师的点滴过往。有的同学讲述课堂上老师耐心解惑的场景,细致诠释了师者的诲人不倦;有的同学回忆身处困境时老师给予的鼓励与指引,充分展现出师者的责任与担当;还有的同学以书信形式,诉说对老师的感激与未来的奋进承诺,字里行间满是真挚。每篇征文都饱含着同学们对老师的敬意,展现出师生间的深厚情谊。

以下为“致敬师恩,逐光前行”教师节征文比赛获奖名单:

一等奖:科教24-1班孙宇涵 物理学23-1班王韵涵

二等奖:物理学24-1班刘梵 物理学25-3班李纹 物理学24-2班段文婷

三等奖:信息24-1班田增胜 科教24-1班孙彤 信息24-1班陈冉 物理学24-2班瞿欣然 物理学25-3班郑晓轩

“师者恩深终难忘,学子情真永铭记”。此次教师节征文比赛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现文字功底的舞台,更让尊师敬师的情感在笔尖流转、在心中扎根。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此次活动,更深刻地感念师恩,在未来的求学路上,以老师为榜样奋力前行,将这份感恩转化为成长的力量。

师者如灯,照亮逐光之路

师者,如暗夜之灯,于无声处照亮学子逐光前行的道路。在教育的长河里,教师以自身为炬,传递知识、塑造品格,让尊师重教的美德在一代又一代人间传承,也让学子在师恩的沐浴下,坚定地走向远方。

尊师重教,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文化根脉。从孔子杏坛讲学,弟子三千、贤达七十二,开启私学之先河,尊师重教的种子便深深扎根于华夏大地;到唐宋时期,书院林立,师生间传道授业、问难论辩,营造出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。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,尊师重教的传统从未褪色,它是维系教育发展、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纽带。在当代校园,教师们坚守讲台,用知识浇灌幼苗,用爱心呵护成长,这份付出,理应得到学子的敬重与感恩,而敬重与感恩的表达,正是对尊师重教传统的最好传承。

教师的爱岗敬业,是学子逐光前行的动力源泉。课堂上,教师们精心备课,将晦涩的知识转化为易懂的语言,为学子搭建起认知世界的桥梁。他们或是反复推演公式,让抽象的物理定律变得清晰;或是悉心解读文本,让文学作品的魅力充分展现。在课后,教师们也常常牺牲休息时间,为学子答疑解惑、指导学业。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,如同一束光,照亮学子在学习道路上的每一步,让他们明白,只有以勤奋为舟、以坚韧为帆,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破浪前行。

学子的感恩成长,是对师恩最好的回馈。当学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,逐渐掌握知识、提升能力,从懵懂少年成长为有理想、有担当的青年,这份成长本身,就是对教师辛勤付出的肯定。而将这份成长与感恩诉诸笔端、形诸文字,讲述与教师的暖心互动,回忆教师育人的感人瞬间,不仅能让学子更深刻地体会师恩的厚重,也能让更多人感受到教育的温度与力量,进而在校园中营造出更加浓厚的人文氛围,推动学院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前。

“致敬师恩,逐光前行”,这不仅是一句口号,更是师生间情感的纽带、教育精神的传递。教师以灯烛之光,照亮学子逐光之路;学子以感恩之心,回应师者之诚。在这样的互动与传承中,教育的本质得以彰显,校园的人文之花愈发绚烂,学院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必将迈向新的高度。

物理学23-1班王韵涵征文

粉笔灰里的光

三尺讲台映日月,一支粉笔写春秋。

第一次见老师是在初二的数学课上。我攥着满是红叉的作业本缩在后排,油墨印的习题旁,红笔勾勒的叉号像一道道扎眼的伤口。上课铃响后,她抱着教案走进教室,藏青色外套上沾着星星点点的粉笔灰,走到我身边时,脚步轻轻顿住。“这道题的辅助线画错啦,”她指尖叩了叩作业本,指甲盖边缘还嵌着白色粉末,“我们试试从三角形中线入手,慢慢来。”她蹲下身,在草稿纸上一笔一画地演示,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她的发梢,粉笔灰在光里轻轻浮动,把曾经让我头疼的几何题,拆成了能一步步跟上的脚印。

从那以后,我的作业本里总夹着她的便签。有时是浅粉色的,写着“今天的例题听懂了,进步很大”;有时是米黄色的,画着小小的笑脸,备注“这道题再检查一遍,你肯定能发现问题”。有次月考后,我盯着卷面上刺眼的分数,趴在桌上忍不住掉眼泪。她走过来,没说“别难过”之类的话,只是把一个温热的橘子塞进我手里。橘子皮带着新鲜的果香,她的声音轻轻的:“橘子要一层一层剥,甜水才不会流走;难题也要一步一步解,知识才会留在心里。”那天我把橘子皮夹在数学课本里,后来每次翻到那一页,都能闻到淡淡的清香,像她说话时的语气。

最难忘的是初三的冬夜。期末考试临近,我留在教室补错题,窗外的雪下得越来越大,把路灯的光晕染成朦胧的黄。十点多的时候,走廊里传来熟悉的脚步声,她端着一杯热牛奶走进来,藏青色围巾上沾着雪粒,一说话就呼出白气:“别熬太晚,喝口牛奶暖暖身子。”我接过杯子,指尖碰到温热的杯壁,抬头时瞥见她手里的教案本——封皮被磨得有些毛边,里面的页码上写满了批注,在“重点关注学生”那栏,我的名字被圈了一圈。后来听班长说,那段时间她女儿发着高烧,每天都是等我们下了晚自习,才匆匆往医院赶,第二天又准时出现在讲台上。

毕业典礼那天,她给每个同学发了一本笔记本。我翻开扉页,上面的字迹力透纸背,和她写板书的笔锋一模一样:“愿你们带着教室里的光,走到更远的地方。”我抱着笔记本鞠躬,看见她眼角的细纹里盛着笑意,鬓角的头发沾着一点粉笔灰,和初见时一模一样。

如今我站在大学的课堂里,每当遇到解不出的难题,总会想起老师指尖的粉笔灰,想起冬夜里温热的牛奶,想起课本里那片带着清香的橘子皮,还有那句“带着光往前走”。原来所谓师恩,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,而是藏在错题本的便签里,藏在温热的橘子里,藏在无数个陪我们追赶梦想的日夜里。那些细碎的温暖,早已化作我们心里的光——在遇到困难时给我们勇气,在迷茫时指引方向。现在的我也开始学着像她一样,给身边的同学讲题时耐心一点,朋友失落时递上一杯热饮。因为我知道,把她曾给予我的光传递下去,就是对这份师恩最好的回应,也是对“逐光前行”最好的诠释。

科教24-1班孙宇涵征文


版权所有:沧州师范学院-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

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