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毒无情,教师有爱( 二)--许颖
3月9日沧州疫情突发,沧州师范学院各级领导第一时间部署疫情防控工作,全力开展疫情阻击战。疫情就是命令,防控就是责任,作为一名物信学院21级的辅导员,肩负着245名同学们的责任,时间紧,任务重,3月10日,我义不容辞的返校,积极迅速的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。
入校之后,第一时间召开了疫情防控班会,要求同学们遵守校规校纪,不私自外出,不堂食,进出宿舍、在校园内均要带好口罩,不聚集,不嬉闹;同时,发动班干部的力量,及时统计各宿舍缺少的口罩、温度计等防控物资的数量,上报书记,申请领取,确保同学们有效监测体温、做好疫情防控措施。
3月11日,学校通知早上6点左右做核酸,系领导合理调度,安排好各年级做核酸的顺序,21级学生第一个。我早晨5:00起来打印学生名单,并分别给各班班长打电话叫大家起床,在5:40左右组织好所有学生等待核酸检测,并维持好核酸检测秩序,提醒同学们间隔一米以上距离,提前打开市民码,随后根据名单,一一核查,确保核酸检测不漏一人,应检尽检。
下午接到学校通知,物信学院有15位学生为次密接,我立即核实,均确定为21级学生,迟书记决定与我分工给每个学生打电话,给他们做思想工作,提醒同学们提前准备好生活用品、学习用品和衣物等,晚上9点钟,在迟书记和黄书记带领下,我有序组织同学们在体育馆等待接送车辆,并叮嘱同学们带好厚衣服,以防降温天气。直至凌晨12点左右,亲自护送同学们上车去泊头集中隔离,等返回办公室洗漱完,已至深夜1点。
次日又早早起床组织物信学生进行核酸检测,在雨中站立数小时,维持秩序、精准核对,在各年级辅导员合力协作下,安全、平稳、有序的完成了学校要求的全系在校生的核酸检测任务。虽然有些累,但是作为一名老师,我更要恪尽职守,保护好同学们的安全与健康。
12日下午,各公寓楼实行封控管理,我接到借调通知,被借调到校疫情防控学生宿舍管理组,协助法政系党总支书记王书贵做好学生管理工作。我积极调整状态,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这项工作中,为校园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。
在校疫情防控学生宿舍管理组,我主要负责收集1-13号公寓楼的《值班工作汇报》、《学生公寓情况统计表》、《楼长信息表》、《公寓楼学生情况明白表》、《宿舍长统计表》等等,了解各公寓楼的学生情况,对各个公寓楼的情况进行整理、存档、呈报。在每天晚上各楼长发来《值班工作汇报》、《学生公寓情况统计表》之后,撰写学生公寓管理情况总结,直至深夜;同时,协助王书记,对各个公寓楼进行巡查,查看各公寓楼的核酸检测情况,为各楼长和值班老师们发放一次性手套等防护用品,还帮助王书记下发有关学生管理的相关通知,例如《学生洗澡通知》、《垃圾随人出楼通知》、《公寓楼值班减员通知》、《关于学生洗浴购物通知》等等。在王书记的带领和指导下,保证了疫情期间宿舍管理工作的安全、平稳、有序的进行。与其同时,我还兼顾着系内21级学生的辅导员、两科目的科任教师、包联集中隔离学生、包联未返校学生、包联特殊困难学生、统计学生核酸情况、统计各公寓楼各宿舍本系学生等多项工作,每项工作均需要精准细致,严格要求,基于此,我也做到了每项工作高标准、高效率、高质量的完成。
每次在学校召开疫情防控相关会议后,均第一时间开线上班会,为同学们传达会议精神、会议内容并作出详细要求;同时,亲自为同学们发放防疫物资、出入证等,督促学生安心学习,落实疫情常态防控措施,戴口罩,不聚集,讲卫生,做封控期间的思想工作,督促学生垃圾随人出楼,解决同学们生活用网用电、学习、就医等问题,满足同学们生活和学习上的需求,保证疫情防控期间学生的健康、安全。
认真备课,为同学们上好《现代通信网》和《军事理论课》。为了能够到达良好的教学效果,我课前认真备课,针对线上教学的特点,结合以往下上教学所积累的经验,做好教学设计,上课过程中也经常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同学们互动,了解他们对所授知识的掌握情况,保障了教学质量。
每天关心在泊头集中隔离的15位同学的饮食、住宿、学习、精神状态等生活,了解未返校的学生情况,对特殊困难的学生慰问,帮助解决困难,同时敦促他们课余时间锻炼,多看书,培养兴趣爱好,保持精神饱满,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保障。
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,是的,师院的每位领导、老师都在奉献自己,全心全意为学生着想,为学生服务。我秉持着“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、学生生命健康重于泰山”的宗旨,同时面临着新入职的第一个挑战,以身作则,坚守岗位,稳步推进工作,默默奉献、毫无怨言,以更细的责任、更实的举措,全力保障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需求,倾注爱心,真正做到与同学们“隔离不隔心”、“隔离不隔爱”

召开疫情防控主题班会

发放学生防疫物资

组织学生在体育馆核酸检测


组织学生在学术报告厅核酸检测


在校疫情防控学生宿舍管理组工作

检查核酸检测工作

关注包联学生

召开线上班会

教会学生正确核酸检测方法


线上教学

关心集中隔离学生

关注特困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