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本院概况 师资队伍 规章制度 教学科研 党建工作 学风建设 合作交流 就业创业 资料下载 党史学习教育专栏
热门文章
推荐文章
阅读,与经典同行
发布时间:2016-10-23 13:29:05
    

阅读,与经典同行

通信工程2013  崔俊龙

528日,我去市图书馆聆听北京大学王余光教授的讲座,他讲座的题目也是《阅读,与经典同行》,今天我写下这篇观后感与大家分享王教授对于阅读的理解。

王教授的讲座开题就抛出一个问题,如今我们每天用在阅读的时间有多少?我不清楚其他人,我自己每天最少都会有半个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,读的也会是一些国内外的名著以及一些散文诗歌。书大部分是从图书馆借的,也有自己买的,还有一些就是手机里下载的电子书了。

说到这里,我就在想,如今纸质出版物被数字出版物打的遍体鳞伤,现在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下载一些书籍进行阅读的似乎越来越多了,那是不是将来的某一天纸质阅读会被数字阅读完全取代呢?其实不然,对于那些真正阅读的人来说,纸质和数字阅读似乎区别并不太大,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数字阅读显得更加的方便。但是,纸质阅读能给读者更快的带入意境,营造更惬意的氛围,这是数字阅读没有的。如果对于那些“伪”读者来说,一本书拿到手就困,平板电脑拿到手就开始游戏了。

经过一些时间的讨论,王教授真正的进入了正题:何为经典?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,其标准不失三点 :影响力、时间性、广泛性。

影响力体现了作品的吸引力,那些进入经典的作品,无不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重要的影响力。如《周易》、《孙子兵法》等。当然了,影响力有积极的、消极的,也有长期的和短暂的。我认为那些“影响一时”称之为名著更合适。

而影响力,应当说并不完全出自作品本身,或者说这中绝对自然发生的影响力是不存在的。我们每个人的阅读都是受到很多的因素影响,如政治形态、家庭、个人的素质、兴趣、老师和同学、环境甚至广告等等,我们对读物的选择或理解都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。

一部作品,或许影响一时,或许在某一特殊的历史时期被人顶礼膜拜,但时过境迁,很快就被人遗忘或抛弃。经典,需要经得住时间的检验,须经久而不衰。也就是说,一部著作,若要成为经典,我想它必须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。一部刚出版的读物,没有任何人能评价它是经典。这就是所谓的时间性。

王教授说他所理解的经典,必须是广泛的,是指它所讨论的问题使人们所普遍关心的,是大家普遍接受的。比如《诗经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史记》、《三国演义》等等,他们的内容是广泛的。《诗经》三四千年以来,讨论的话题我们今天仍然关心,有不少的诗如今成为了流行歌曲,像《在水一方》等。

王教授谈论的第二个话题是为何要阅读传统经典。随着清王朝的结束,有些知识分子要废除传统典籍,要弘扬西方的文化。不过还是大部分的知识份子还是支持传统经典的。比如梁启超、朱自清。梁启超曾说:“作为中国学人就有必要读一些中国的传统经典”。朱自清在《经典常谈》序中说:“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,经典训练是一个必要的项目。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,而在文化。”

阅读经典有助于价值的选择,梁启超认为,在我们困惑的时候,这些经典可以给我们以指引。唐文治的看法:“吾国经书,不独可以固结民心,且可以涵养民性,和平民气,启发民智,故居今之世而欲救国非读经不可。”

在这些古人的眼里,经典非常重要,我们应该坚守。经典阅读还可以提高写作与气质,同时也表达了我们对历史的尊重,提高我们的教养等等。

因为时间问题,原来准备的四个方面的讲座只进行了两个方面,后来进行了互动环节,我向王教授提了一个问题:在现在大学里,似乎阅读越来越少,这究竟是因为什么?对于我们考研的同学,似乎是真的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。

王教授没有直接的回答我的提问,而是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,在王教授上大学之前正好赶上文革,在那个年代每天什么事都没有,除了劳作还是劳作,王教授每天一有时间就会读书,那时候读的书是《毛泽东语录》,这本书曾创下一年内印刷11亿册。等文革过后,王教授还为了读书还曾模仿古人抄书的行为。并不是没有时间,而是我们现在不再重视阅读,王教授还呼吁我们对经典的阅读应该重视起来。

听了王教授的讲座真的让我受益匪浅,我们虽然是理工专业,似乎与阅读的关联不大,但是我们真正缺少的不是专业知识,而是那些被我们忽视了的经典,阅读经典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,让我们成为真正的有素质的人才。

 

版权所有:沧州师范学院-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